說起這個面天樹蛙,我真是搞烏龍,
當天尋蛙聲找到了水塔上的莫氏樹蛙
由於50噸的水塔高約兩層樓半,為了拍照
半夜不太可能爬這麼高,真的很危險
所以抓了回來,想說到了晚上在來好好拍照
可是到了晚上為了讓樹蛙與大自然合為一體
所以放到野地裡拍,結果一晃眼莫氏樹蛙就消失在草叢堆裡
當然這個時候聽到梅園的草地上有ㄅ一、ㄅ一、ㄅ一的叫聲
原先以為是蟋蟀,剛好看到一隻小蛙,
還以為是小蟾蜍,後來發現他手上的蹼
就先捉起來研究研究,當天拍了還以為是褐樹蛙
結果後來查了電腦資料,經過比對外型與叫聲後
才驚覺這是面天樹蛙,而且牠就這麼點大
底下將他可愛的模樣介紹呈獻給大家
▼牠只有這麼一丁點兒大
▼攀爬是牠們的拿手絕活
▼蟄伏即將躍起的模樣
▼背部的X型標誌是牠們的識別方式之一
▼通常他們會躲在梅樹上鳴叫,由於他們的體型小所以真的很難找
▼我可愛吧
▼來一張正面的特寫
▼側面的特寫
▼行走於單軌車道上(請你要小心駕駛)
▼我攀岩走壁的功夫
▼請你聚焦這邊好嗎?
面天樹蛙不論外型、叫聲或是分布地區,和艾氏樹蛙都很類似
因此有好長的一段時間,大家都把他們視為同一種。直到1987年,
才由台大動物系王慶讓副教授明察秋毫,將兩種樹蛙分出來,
並鑑定面天樹蛙為台灣特有種。
面天樹蛙憑什麼可以獲得世界兩棲類學者的認可,成為一個新種呢?
這可由他的學名看出端倪。
面天樹蛙的種名是idiootocus,拉丁語的意思為不同的產卵型態。
原來他們和艾氏樹蛙長的雖像,但產卵的方式與產卵的地點卻大不相同
面天樹蛙在水邊的落葉堆或泥縫中產卵,卵一粒粒散落地面不具有黏性
卵的膠質膜常因沾附泥巴而成褐色。他們一次產卵100-300顆
但常常有好幾隊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,所以常常形成一大片
乍看之下,好像不小心翻倒、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
由於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各在不同的地方產卵、鳴叫
彼此間有明顯的生殖隔離現象,無法在自然的狀況下交配並產生後代
所以是不同種。
<辨認特徵> 中小型樹蛙,體背為灰褐色、黃褐色或赤褐色,但不會有綠色的成份。背部有X型或H型花紋,前肢和小腿也有白點分佈,身體感覺很粗糙,面天樹蛙的雄挖體型稍小,僅有三公分,拇指內側的內掌瘤不特別膨大,也不呈紅色。
<相似種> 艾氏樹蛙
英文名:Meintein Treefrog 學 名:Chirixalus idiootocus
科 名:樹蛙科 (Rhacophoridae) 目 名:無尾目 (Anura)
體長(公 分):公2.0-3.0 母:4.0-5.0 最大體長(公 分):5.0
上顎齒:有 指尖:具吸盤
微棲地類型:低海拔闊葉林 棲地類型:林地
生殖季節(月):2-9月以6.7月最常見 族群狀況:廣泛分布,無危險種
卵塊性質:顆顆分離,沒有黏性 產卵數:100-300
留言列表